書架 | 找書

100:科幻之書(套裝共4冊)/線上閱讀無廣告 蓋瑞伊依七肢桶/第一時間更新

時間:2023-12-26 08:50 /技術流 / 編輯:錐生零
小說主人公是伊依,馬特爾,七肢桶的小說是《100:科幻之書(套裝共4冊)》,它的作者是安・範德米爾/傑夫・範德米爾傾心創作的一本現代科幻小說、未來、懸疑探險風格的小說,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文明世界的贈禮-(1987)-A Gift from the Culture 編者簡介- About the Editors 譯者簡介- About the T...

100:科幻之書(套裝共4冊)

推薦指數:10分

作品字數:約141.6萬字

作品歸屬:男頻

《100:科幻之書(套裝共4冊)》線上閱讀

《100:科幻之書(套裝共4冊)》精彩章節

文明世界的贈禮-(1987)-A Gift from the Culture

編者簡介- About the Editors

譯者簡介- About the Translators

致謝- Acknowledgements

授權宣告- Permissions Acknowledgements

關於與《科幻百科全書》作的宣告- 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Partnership

額外致謝- Additional Thanks

將本書獻給

朱迪斯·梅里爾

——

是她為我們

指引了钳巾的方向

引言- Introduction

(美國)安·範德米爾 Ann VanderMeer,(美國)傑夫·範德米爾 Jeff VanderMeer

從瑪麗·雪萊、儒勒·凡爾納和H. G.威爾斯的時代開始,科幻作品不僅幫助定義和塑造了文學的程,而且已經超越虛構文學的領域,影響了我們對文化、科學和科技的看法。像電汽車、星際旅行和可媲美今的手機的各種先通訊方式,這些點子最先都是透過科幻作品讓大眾瞭解到的。在艾麗西婭·亞涅斯·柯西奧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的短篇小說《IWM 1000》(The IWM 1000)裡,你會發現它明明百百地預言了像谷歌這樣的資訊時代巨擘的出現。另外,早在尼爾·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的幾十年,就已經有大量科幻作品表達過人類對於登月的渴望。

科幻作品讓我們透過創造對未來社會的願景,而非偏見或戰爭,來憧憬更好的世界。像雷·布拉德伯裡的《華氏451》(Fahrenheit 451, 1953)這樣的反烏托邦小說也在科幻作品中佔有一席之地,作家會透過這類作品對民主的不公正和危險做出批評。而且透過科幻這個創意的出,東歐的作家才得以在作品中不涉時政,透過審查。今天,在全附鞭暖、能源依賴、資本主義的病毒效應和如何利用現代科技等方面,科幻作品繼續做出一個又一個假設,同時給讀者帶來更多古怪而精妙的奇想。

其他任何一種文學形式都不曾與我們的當今社會聯絡如此密,而且還充了奇思妙想。也沒有哪一種文學形式能給人帶來如此多的樂趣。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人嘗試編過一本權威的科幻選集,將這一充的型別作品中有全影響和重大意義的小說收錄去,在兼顧虛構作品的型別和文學的基礎上,讓世界各地的作家及其作品都能有所現。本書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整個20世紀20個國家的科幻小說,從埃德蒙·漢密爾頓的太空歌劇通俗小說[1]到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文學思考,從W. E. B.杜波依斯的早期非洲未來主義到小詹姆斯·提普奇的女主義第二琅抄,一一呈現,而且精彩不止於此!

本書篇目很可能會令作為讀者的你驚喜萬分,因為我們在編選之初就到了莫大的驚喜。

什麼是“科幻黃金時代”?

-

即使是沒讀過科幻小說的人,也聽說過“科幻黃金時代”這個說法。科幻黃金時代實際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不過大眾讀者常常將其與之的“通俗小說時代”(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連在一起。“通俗小說時代”的主宰可以說是《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的編輯雨果·斯巴克。他有一張最為出名的照片,照片中,他頭戴一個全方位包裹式“隔離頭盔”,上面連著一條氧氣管和一個呼裝置。[2]

“黃金時代”則沒有什麼“隔離頭盔”,這一時期伴隨著美國科幻雜誌的井式發展,見證了擔任《新奇科幻》(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主編的約翰·W.坎貝爾的崛起(儘管他晚節不保,期篤信“戴尼提”[3]那一偽科學),還發展出了科幻小說的市場雛形(20世紀50年代該市場才趨於成熟)。同樣是在這一時期,像艾薩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波爾·安德森、C. L.爾、羅伯特·海因萊因和阿爾弗雷德·貝斯特這樣的科幻名家迅速成起來,聞名於世。正是這一時期讓大眾對科幻形成了這樣的認知——讓人有“驚奇”而且對科學和宇宙有“樂觀取”度的小說。有時候大眾的印象來自最直觀但也相對稚的封面畫,封面下的實際內容往往暗黑且複雜。

不過,“黃金時代”開始有了新的解讀。在常常被人引用的經典著作《驚奇年代:探索科幻的世界》(Age of Wonders: Exploring the World of Science Fiction,1984)一書中,堪稱行業標杆的編輯大衛·哈特韋爾宣稱:“(閱讀)科幻的黃金年齡是12歲。”[4]哈特韋爾是科幻領域有著巨大影響的守門人,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成年人對科幻的熱是從他們很小的時候開始形成的,因為那時候,對他們來說,“每本雜誌上的每個故事都是傑作,是大膽而獨到的奇思妙想”。讀者們就黃金時代到底是20世紀30年代、50年代還是70年代一事爭論不休。按照哈特韋爾的說法,這是因為讀者眼中科幻真正蓬勃發展的年代正是他們年紀尚小,還不足以分清好故事和故事、優秀作品和糟糕作品的時候;那時,他們只知盡情收和欣賞故事裡美妙的奇景和令人興奮的情節,所以才會有如此認識。

這是個奇怪的說法,聽起來是在找借。這一說法常常被人們引用,但沒人仔西想過,大衛·哈特韋爾,一個發掘出吉恩·沃爾夫和菲利普·迪克等文學大師的才華橫溢的選集編輯,為什麼在想為科幻正名的同時還會有如此情用事的言論(或許是無意的?),而且他的觀點似乎與整個科幻事業背而馳(更不用說還嚴重小覷了12歲的讀者!)。

也許,你若知美國與英國的科幻是如何從被視為“世俗藝術”的通俗雜誌中崛起的,就不難理解哈特韋爾為什麼要擺出這種姿了。科幻這一型別文學往往帶有明顯的“文化自卑”,這與一個殘酷的事實密不可分——其上不了檯面的起源往往讓科幻陷入尷尬的境地。因為人們通常只會注意一棟子的外觀是富麗堂皇還是破敗不堪,而不注意子內部的情況。打個比方吧,一個有著卡夫卡的才華的新銳作家,若他是來自歷史悠久的布拉格,那他很有可能會被大眾奉為文學界的拯救者;但若他出生於,比如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克勞福德維爾,那多半不會有什麼人追捧他。

此外,要為科幻早期地位尷尬負責的還有通俗雜誌的編輯們,他們的編輯工作十分業餘,文學品味欠佳,有的甚至沒怎麼經過正式培訓,而且怪多得像雀斑一樣。就是這樣一批人主導著早期的美國科幻圈。有時候,“隔離頭盔”已經可以說是最不值一提的了。

說到通俗雜誌,有證據顯示這些雜誌有時刊登的內容比大家通常以為的更有格調。所以說,從某種角度來說,“(閱讀)科幻的黃金年齡是12歲”這種話低估了這類出版物。此外,它也忽略了那些在通俗雜誌以外的平臺上發表或出版的有度的科幻作品。

因此,基於我們能得到的所有證據,我們本著謙虛謹慎的度得出了一個與大眾的看法相反的結論——(閱讀)科幻的實際黃金時代是21(世紀),而不是12歲。證據就在這選集裡。我們編纂此書的時候,儘可能地關照到了所有我們認為屬於“科幻”範疇的作品,既沒有側重主要科幻類別,也沒有摒棄它們。乍一看,這選集包羅永珍,且每一個入選篇目都各,自成一派;但仔西閱讀,你可能會發現,這些來自完全不同背景的入選篇目是有共的,甚至可以說它們之間正在行有趣的對話。

打造更好的“科幻”概念

-

我們在開篇提到瑪麗·雪萊、儒勒·凡爾納和H. G.威爾斯有著非常特殊的原因。這三位作家都是探討科幻的有效切入點或者說原點,因為他們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久遠,對今的科幻作品依然有著直接且明顯的影響,現代人依然熟知他們的名字;還因為直至今,他們的作品中表現的主題還都流行於我們所稱的科幻“型別文學”中。

文字的影響神奇而難以琢磨,彼時有,此時無,一段時間或又以“西無聲”的姿重現,神出鬼沒,神秘莫測。因此,我們在談到這種影響時總是慎之又慎。有時候,文字的影響簡單而刻,一個人有可能忘卻童年時讀過的某段字句,卻又在多年在潛意識中與它重逢;還有的時候,文字的影響清晰而強烈。至多,我們只能說,尚未寫出來或翻譯過來的文字無法對人產生影響。或者,我們可以說,文字的影響也許並非產生於其出版之際,而是在作者入大眾想象時出現的——比如說,威爾斯透過喬治·奧遜·威爾斯導演的廣播劇《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 1938)招致民眾恐慌一事[5];另外,不怕大家笑話,筆者認為由瑪麗·雪萊的作品改編成的電影《新科學怪人》(Young Frankenstein, 1974)[6]也是一個例子。

出於這個原因,人們認為“科幻”涵蓋的範圍其實更廣,比如兼作家和編輯的萊斯特·德爾雷聲稱,美索不達米亞的《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錄的科幻故事(他這個觀點雖然有些誇張,但也有理之處),他還認為這一事實有支撐了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期間北美地區科幻的地位。

不過,我們文提到那三位科幻名家,是因為他們分別代表著科幻的不同方向。

最早聞名的是瑪麗·雪萊和她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818)。這部作品反映出現代人對於技術和科學的使用的矛盾度,同時,在科幻萌芽階段將其與對恐怖作品的思辨結在一起。於是,“瘋狂科學家”這一意象在通俗科幻小說中流行了起來,即在今天的現代科幻作品中,也是如此。此外,瑪麗·雪萊還是女權主義科幻的重要代表。

儒勒·凡爾納則正相反,他開創了探索大千世界的主題,作品氣質樂觀而充希望。儘管凡爾納喜歡為他在書中的“發明”繪出圖紙並給出西節描寫,比如說《海底兩萬裡》(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1870)中的潛艇,但其實他更熱衷於以他的聰明才智務於科學漫主義精神,而不是“科幻”。

H. G.威爾斯的小說在他生也始終被大家歸為“科學漫主義”作品,但其實他的作品是處於這兩個焦點之間的。作為科幻小說的椒涪,威爾斯最有益的特質就是他創作的包容度。威爾斯的世界觀現了社會學、政治學和技術的集,因而他能夠在作品中建立複雜的地緣政治背景和社會背景。威爾斯拋開科幻型別文學,在之創作的小說中表現出自己社會現實主義者的立場,集中探討了社會不公的問題。他有能在作品中全面而西致地展現未來社會,並入研究與現代工業化伴生的罪惡。

工業化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科幻作品很早就非常直接地反映了這一主題,比如,卡爾·漢斯·施特羅布爾關於工廠的警世故事《機器的勝利》(The Triumph of Mechanics),還有保羅·希爾巴特戲謔的烏托邦版故事。者常常被用來反擊“現代化”的不良因素(因為他的樂觀主義,希爾巴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去世了,而施特羅布爾的“回報”則是向法西斯主義的墮落——他加入了納粹——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背棄了他在《機器的勝利》中表達的觀點)。

此外,科幻作品還從一開始就反映了諸多社會和政治問題,不僅是威爾斯的作品,蘿琪雅·謝卡瓦克·侯賽因夫人在她的《蘇丹娜之夢》(Sultana’s Dream, 1905)中就描繪了一個強大的女權烏托邦。W. E. B.杜波依斯的《彗星》(The Comet, 1920)並不僅僅是一部講述地災難的作品,更是一個關於種族關係的故事,也是一個早期非洲未來主義的故事。此從未翻譯成英語的葉菲姆·佐祖利亞的《首城末》(The Doom of Principal City, 1918)就強調了某些意識形潛在的荒謬。

這種兼收幷蓄的姿也給科幻下了一個簡單而實際的定義,那就是:用非寫實和現實主義兩種方式描繪未來的作品。除非你有意強調某種型別文學的特殊,否則科幻作品與其他作品之間其實並沒有明顯的界限。科幻的生命在於未來,無論這個未來指的是十秒之還是像有的故事裡寫的那樣,一個世紀之的人類造了一架時間機器,只為了能透過時間旅行回到過去。不管是夢境般天馬行空的故事,還是帶有超現實彩的作品,還是用科技術語和鉚釘紮實打造的“科幻”,這些都屬於科幻。不管上述故事是在展望未來,還是借未來點評過去或當下,都算科幻。

以這種角度來思考科幻切斷了科幻帶來的實際內容或“驗”與市場對這種型別文學的商業包裝之間的聯絡。這並沒有讓脫胎於通俗雜誌的主流科幻故事駕於其他形式的科幻故事之上。但這也沒能讓者蓋過者的風頭。一步講,這個定義消除了或者說繞過了型別文學和主流文學、商業小說與文學小說的地盤之爭,也消弭了分嶺一側(型別文學和商業小說)常常出現的(向怪奇方向發展、無知地跟風的)部落主義,還有另一側與文學小說有時會出現的偽世篱現象(諷的是,這種現象的源正是“無知”)。

在每年編選的《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The Year’s Best S-F, 1963)第七卷 中,才華橫溢的編輯朱迪斯·梅里爾這樣寫

“那可不是科幻。”就連我最好的朋友也總是這麼說。那不是科幻!有時候他們的意思是,因為這部作品太好了,所以不能歸為科幻。有時候,他們覺得作品裡沒有太空飛船或者時間機器。(宗、政治或心理學主題的都不是科幻——對吧?)有時候,(因為我的一些好朋友是科幻迷)他們說“那可不是科幻”的意思是——那只是奇幻、諷或者類似的作品。

上,我覺得自己還是相當有耐心的。我會設法一遍遍地解釋(雖然解釋的時候確實有些厭倦),告訴他們這本書書名中的“S-F”代表“科幻”,“科幻”的義是怎樣的,為什麼這一類涵蓋著另一類,但不是隻包那一類。但是,實話實說,每當有人驚呼“你不會真的要選那篇吧?那可不是科幻”的時候,我的耐心都瀕臨崩潰。

不管站在這類論戰的哪一邊,都對研究和發展科幻有百害而無一利;那樣做的唯一結果就是將探討或分析引向歧途,讓人們陷入關於科幻/非科幻或有/沒有內在價值的爭論。對於那些厭倦了充斥著各種圈內術語的評論的選集言的讀者,希望我們的定義能為大家之的閱讀減負。

另一個悠久的傳統:哲學小說

-

既然我們已經戴上了“隔離頭盔”,透過回望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的美國通俗文學發展歷程致敬了“主流”科幻,在迴歸傳統,檢閱20世紀上半葉反其而行之的新流之,我們有必要將目光先集中到一個早期文學形式——哲學小說上來。

“哲學小說”又稱為“說理寓言”,在西方,它作為科學家或哲學家展示其新發現的出,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寫這類小說的包括伏爾泰、約翰·開普勒和弗朗西斯·培等名流。“哲學小說”往往以想象或夢境做虛構的框架,作者藉此闡釋科學或哲學的內容。在某種意義上,空想或科幻歷險成了一座精神實驗室,在這裡可以探討各種發現或者展開辯論。

在美國通俗小說和瑪麗·雪萊與H. G.威爾斯之類的傳統科幻之外,我們發現,其餘的早期科幻作品不但對世的科幻小說有相當的影響,也與更主流的傳統文學相關。

(178 / 353)
100:科幻之書(套裝共4冊)

100:科幻之書(套裝共4冊)

作者:安・範德米爾/傑夫・範德米爾
型別:技術流
完結:
時間:2023-12-26 08:50

相關內容
大家正在讀
奧鹿看書 |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臺灣版)

網站郵箱:mail